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2/3)

作品:《民国大文豪

主要聚居地,在北平没有自己的汽车,他只好乘坐电车返回。

在电车上左右无事,林子轩就翻看起了那叠稿纸。

稿纸上的字迹端正。是标准的小楷。

不过故事就显得粗糙了些,拖沓散漫,有些地方语句不怎么通顺,看得出作者是用心写的,只是水平没有那么高。

文章写的同样是湘西的人物故事,有模仿边城的痕迹。

林子轩虽然一直在抄袭名著,但抄的多了,逐渐培养出了基本的鉴赏能力。

他觉得这位作者的文化程度恐怕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否则文章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语句错误。而且作者显然还处在模仿名家文章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这篇散文式的还是有着诸多的亮点。

他朝后翻了翻,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写于1924年4月13日,沈丛文。”

林子轩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正是边城的原作者。

沈丛文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北漂一族。

他生于1902年,小学毕业,早年在湘西投身军伍,参加军阀混战。看惯了生死,终于觉悟,脱下军装,来到了新的起源地北平。

1922年,沈丛文来到北平,本想考取燕京大学的国文班,可他的文化底子太差,没有被录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

北漂的日子非常艰辛,可以说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准备写文为生,朝着北平的各大报社投稿,却没有一家报社愿意刊登他的文章。

北平晨报副刊的主编孙福园甚至在一次编辑会上,把沈丛文的一摞投稿当众扔进了放置垃圾的纸篓之中,并讽刺说这是沈大作家的稿子。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一是当时沈丛文的文章还不很成熟,二是沈丛文的文章和孙福园主编副刊的理念不合。

这里还有一段郁达浮和沈丛文的故事。

1924年冬天,沈丛文无以为生,饥寒交迫,便写信向着北平不少文坛名家求助,只有郁达浮接到信后前来看望了沈丛文。

郁达浮在了解了沈丛文的窘境后带着他吃了顿饭。

这顿饭用了一元七角钱,郁达浮拿出五元钱付账,把剩下的三元三角钱给了沈丛文。

郁达浮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给青年的公开状,发了一顿牢骚。

并劝说沈丛文不要想着读大学了,文凭没有用,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民国大文豪》 最新章节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网址:https://www.bqg22.org/203/203673/21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