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5章 承日照之,纤毫无损(2/3)

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

无损”。

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沈括《梦溪笔谈》、金代麻九畴《赋伯玉透光镜》诗、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清代郑复光《镜镜(铃)痴》等,对透光镜都有记载和研究。

解放以后,首先在大海发现了两件透光镜,并经大海交通大学研究复制成功,终于揭开了“幻镜”之谜。

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在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异。

从而造成了图文虽然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

所以一经日光照射,背面的纹饰就会反射出来。

这样的技术提升,在唐代达到一次巅峰。

唐代的青铜镜更是别具特色,唐镜造型多样,使用巧妙,铜镜多为圆形,方形次之。

唐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铜镜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圆形和方形的制式。

这一时期根据使用、装饰等的要求,铸造出了带手柄镜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圆角方形、亚字形、云板形、鸡心形等铜镜。

至于宋代受祟古风尚的影响,铸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钟形铜镜,更具时代风格。

我国古代铜镜的大小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均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

中型铜镜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们多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

晋朝画家顾恺之,在着名的《女史箴图》中,对使用铜镜有着细致的描绘。

画左边坐着一个男子,对着一座镜台,后面一位妇人拿着梳子替他梳头。

右边还有一个男子,正在微仰着头,对着另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其面目。

画中镜台为落地式,支杆插入镜钮中,镜台中部尚有托盘。

人物身旁,放置有镜奁等物。

1986年苏江省在文物普查成果展览中,展出了一面汉代铜镜。

其钮中插一铜质支架,与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镜台是一样的。

由于这类镜台形体小,所以常用贵重材料制作。

三国至南北朝的文献中,就记载有“纯银镜台”、“玳瑁细镂镜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 最新章节第1815章 承日照之,纤毫无损,网址:https://www.bqg22.org/216/216122/181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