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不时的看看手表,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过了五点钟,没人来通知他们,林子轩走出去打听情况,总局他来过几回,认识几个人。
“里面争论的很厉害,你们再等等吧。”有熟人这么说道。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总局是挂上号的,一个是因为题材,一个是因为投资过12o万美金,还有就是这部片子要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国内,像这样的片子不多,总局要慎重考虑。
在华国,要不要禁映一部电影,有时候可能就是上面某位大领导一句话的事儿,但更多的时候是要通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做出的决定。
国外和港台的电影人对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不太了解,这个机构叫做电影审查委员会。
委员会有36名成员组成,审查一部电影时不需要全部到场,只要半数以上到场就行。
这36名委员不都是总局的官员,事实上,总局的官员占比并不高,委员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组成一个多元的审查小组。
除了来自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的特约委员外,还有京城广播学院、京城电影学院、华国艺术研究院等学界的学者以及电影导演等。
比如电影学院的教授郑洞添,他就是审查委员之一。
那些特约委员的主要责任是看看电影中有没有和他们所在单位的职能相抵触的地方。
如果电影中有学生吸烟和早恋的镜头,来自教育部的委员就会表示反对,如果有虐待囚犯的镜头,检察院会要求进行修改。
剩下的委员大多是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员,他们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电影。
看完片子后,每位委员手里都有一张表格,上面有四个选项,一个是通过,第二个是修改后通过,第三个是修改后再审,第四个是不通过。
委员中一旦有过半数选择“通过”或者“不通过”,那就不怎么需要讨论了。
如果选择“修改后通过”或者“修改后再审”的委员占了多数,那大家就会坐下来讨论修改的内容,然后交给电影的制片方进行修改。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人情的作用。
比如张亿谋的《活着》,在审查的时候作为电影学院的教授,郑洞添肯定会为张亿谋辩护,这就是一场互相说服的博弈过程。
有些时候会存在投机取巧的可能,在审查的时候不需要所有委员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艺生活》 最新章节第二百三十三章 阳光正灿烂,网址:https://www.bqg2.org/html/0/35/23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