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念父母妻子的,否则这些人便不会有人质的价值。但行非常之举,也无不将父母亲友置之度外。
项羽素称英雄,然而将沛公的父亲、妻子劫作人质,无异于小人行径。世人不去责怪他行事卑鄙,反而责骂沛公行同无赖,亦未免厚此薄彼太甚。
两军争锋,关系万千将士的生死存亡,主帅一身系之,本已骑虎难下,哪是顾念父母妻子、儿女情的时候。倘若爱惜父母,就该像萧何、萧参那样早作退步,真到了刘邦的境遇,担一点骂名而能保全父亲妻子,还是不幸中的大幸。
试思当时刘邦如若受了项羽的要胁,卷甲投降,他身边的谋臣勇将恐怕未必答应,这些攀龙附凤之流和项羽攻杀有年,投降的话下场不会比钟离昧、季布好太多。
退一步说,刘邦真能投降,而谋臣勇将皆愿延颈就戮,太公、吕雉也多活不了几天。最多让刘邦博一个仁孝的名誉。但刘邦一家后日必遭诛杀,仁孝恐不可得,还要被人骂作愚孝。
事实上项羽设下的陷阱并不在太公的生死,而在道德的名义。太公必死,刘邦不降,刘邦知道,他身边的谋臣勇将知道,项羽也心中有数。
起初群雄并起诛灭暴秦,大家都有正义的名义,项羽以力征经营天下,刘邦独有者之名,等到项羽杀掉义帝,刘邦听从三老的建议,为义帝举丧。项羽就失去了正义的名义。
礼教又叫名教,名义作为一种观念,有很大的潜势力,有些势力兴也勃,亡也忽,实质都有名义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
楚汉在荥阳对阵,兵疲将乏,双方都是强弩之末,项羽这时候将太公推出来,无非是想让沛公背上不孝的污名,父母是一身所从出,一个人若能不顾父母的死活,其他人自然更是无足轻重,中夏特别提倡孝道,亦是因为孝是仁爱一个核心观念。
主帅有不孝的声名,对军心士气难免有坏的影响。项羽黔驴技穷,对付刘邦可说是想尽办法了。刘邦处于这样的情境,除了眼睁睁看着太公被烹杀,似乎已经没有别的办法。
交换人质或许可行,但和太公同等份量的人质显然找不到。项羽的父亲死的早,叔叔项梁也已经战死,项伯恐怕不够分量,且在项羽的军中。
但巧的是刘邦和项羽同为楚将,曾经结为兄弟,这样一来,不孝的罪名就不是刘邦独有的了,刘邦所谓的共分一杯羹,似有共同承担这种恶名的意思。
项羽应该不会天真的以为劫持或杀掉太公便能让刘邦投降,用名义来打击刘邦军心士气的策略失效,太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月老志》 最新章节第557章 未雨绸缪,网址:https://www.bqg2.org/html/0/88/557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