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隆万盛世 > 1450善后(1/2)

1450善后(1/2)

上一章隆万盛世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笔趣阁在线收听!
现在不尽可能利用金价低收拢黄金,难度真等到土财主们把金银窖藏起来才后悔,那就迟了。

“十两?”

听到魏广德的话,张居正轻轻摇头。

他现在已经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对金融知识有了初步概念。

魏广德当初和他分析金银价格的时候,那会儿才真叫开了眼界。

毕竟在此以前,商品价格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只不过,农业歉收,粮食价格就高点,桑树遇灾,丝绸价格就高点,最基本的供求关系他们还是能理解。

可是魏广德说的那套理论可就不是这样,海外白银不管是什么方式涌入大明,大明那怕什么也不做,就因为市场上白银多了,商品价格就会水涨船高。

虽然一开始张居正还不怎么认同,可随后的观察,他也渐渐理解了魏广德话中的道理。

就好像当下的四九城物价,鸡鸭鹅和猪肉是京城重要的商品,这两年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明显上涨。

你要说是因为老百姓工钱涨了,所以买的人多了推高价格?

那未必,因为老百姓手里虽然钱多了,可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涨了,总体来看前几年能买多少,现在貌似还是只能买多少。

但是,商品价格是真真实实的涨起来了。

这就不得不考虑魏广德说的,物价涨起来那是因为民间的银钱多了造成的。

现在是白银流入,百姓工钱增加,物价上涨,大家还能维持现有水平,可真如果出现白银流入减少甚至断绝,亦或者出现最糟糕的情况,那就是外流,市场又会如何?

没遇到,张居正不敢确定。

这就是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后,所有国家都遭遇的情况。

应对的好,或者占了各种优势的国家,就在这次变革里快速发展起来。

而大明呢,因为内部内忧外患,完全错失参与这场变革的机会。

就算有洋人出现在华夏,可国人眼睛被遮住了,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你真认为金价还会涨?唐宋时期,金价也不过才五六两银子而已。

现在市价达到差不多,及一分为六文铜钱,并且严禁民间私铸铜钱。

明制,一两等于十六钱,每钱十分。

在魏广德看来,既然可以朝廷定出银钱和铜钱的价格,自然金钱也可以和银钱挂钩。

只不过这的政策,也只会在特殊时期颁行,就比如朝廷需要吐出黄金兑换白银的时候。

至于其他时期,金价低于十两,朝廷就会用白银收兑黄金稳住价格。

长此以往,金价自然就很难在低于十两银这个价格。

如果,大明这能获得倭国金山银山,要维持还真不难。

最起码,东西方金银价差距不大,就不会出现金融投机者。

别看西方金价依旧高出大明金价两成,但别忘记这是什么时代。

这时代交通不便,这两成价差可是担着要命的风险。

何况,朝廷保底十两,那金价就不可能只值十两,说不得会更高。

“白登登和金灿灿那个更吸引人,一目了然。”

魏广德说话间,从身上掏出钱袋,拿出一枚金币和一枚银币,在手中抛来抛去。

金银币自然是大明铸造的通宝,只是金币还没有大规模流入市场,只做赏赐之用,银币倒是早就进入流通领域。

“呵呵.”

张居正只是轻笑两声,随即正色道:“善贷,这就是我这两日才想到的一个事儿,那就是朝廷定下银价,可若是白银流入太多,银价真能维持吗?”

“嗯?”

魏广德一愣,张居正的顾虑,他之前还真没想过。

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以铜钱为货币单位,那时候金银作为贵金属虽然有价值,但也是当“钱”使。

古代葛超,一两金银可以换多少铜钱,那也是不固定的。

铜钱缺少的时候钱贵,金银缺乏的时候则钱贱。

其实,主要也是中国其实一直缺少贵金属,包括金银铜料,其实都不多。

国家太大,虽然总量惊人,但平均下来后也不够用。

唐初,一两银子不过换几百文钱,后来唐朝步入盛世,基本维持一两银子一千文钱,不过价格依旧波动剧烈,因为银少,所以白银购买力其实超过千钱。

到宋朝,经济空前繁荣但同时也伴随大量铜钱外流,所以宋朝名义上一两银子等于一贯,但价格波动更加剧烈,特别南宋时期。

因为有岁币的负担,没当需要支付岁币时,钱价大涨银价大跌,甚至出现四五百钱兑一两银子的情况。

为了缓解钱荒,最后官府出面背书发行“纸钞”,纸钞直接贬值到三贯,而铜钱依旧维持在六七百钱的价格,同时期还出现铁钱等货币。

明朝延续唐宋之制,虽然朱元璋发明“宝钞”敛财,但官面上定下的还是一两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隆万盛世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