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座谈会,隆重纪念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座谈会上,省委书记亲自到场致辞,高度评价了他的政治品格、工作作风和为民情怀。
朱武在发言中动情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我深知,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奋战在一线、默默奉献的同志们。”
他还特别强调:“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未来的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座谈会结束后,省委将他的讲话整理成册,印发全省各级党组织学习。
尽管年事已高,朱武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他订阅了十几份党报党刊,每天坚持阅读,并经常与年轻人交流思想。
有一次,他在家中与几位青年干部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好,机会多,但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希望你们珍惜岗位,严于律己,勇于担当,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场的年轻人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以朱主席为榜样,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干部。
2039年冬,朱武因身体状况再次入院。这一次,病情比以往更为严重。医生告诉他,必须彻底静养,否则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但他依旧乐观坚强。他对家人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和人民尽一份力。”
病房成了他最后的“办公室”。他仍然坚持每天读书、听新闻、思考问题。有时,他会口述一些想法,让秘书记录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政协委员来看望他,他拉着对方的手说:“我可能撑不了多久了,但你们要继续走下去。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靠山,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我们的事业才不会偏离方向。”
那位委员含泪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窗外,雪花纷飞,寒风呼啸;屋内,温暖如春,信念坚定。
朱武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但他那颗赤诚的心,永远跳动在中国大地之上。
朱武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听新闻、看文件,关心着国家大事和基层民生。医生多次劝他静养休息,可他说:“只要脑子还能动,我就不能停下来。”
2040年春,省委决定为朱武同志举办一次专题纪录片拍摄,全面回顾他一生的奋斗历程与为民情怀。摄制组深入他曾工作过的县市、乡村,采访了几十位曾与他共事的老同事、基层干部以及普通群众。
当摄制组来到青岭村时,老李带着全村人迎接他们。他指着村里新修的文化广场说:“这是当年朱主席帮我们争取的资金建起来的,现在成了村民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他还拿出珍藏多年的一本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朱武当年来调研时说的话:“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有没有获得感。”
在省政协档案馆,摄制组翻阅了大量朱武生前撰写的调研报告和讲话稿。他的字迹工整有力,内容详实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工作的极端负责。
纪录片播出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党员干部表示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以朱武同志为榜样,坚守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同年夏天,朱武病情恶化,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尽管意识已经不太清醒,但每当有人提到“群众”、“基层”、“发展”等词时,他的眼神总会亮一下,仿佛仍想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19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病房里特意播放了《国际歌》,朱武静静聆听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自己一生信仰的事业仍在继续,而他也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称号。
7月3日凌晨,朱武安详辞世,享年81岁。
噩耗传来,社会各界纷纷表达哀悼之情。省委召开追悼大会,省委书记亲致悼词:“朱武同志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来自各地的群众自发前来送别。他们中有曾经受他帮助的村民,有他指导过的年轻干部,还有无数被他事迹感动的普通人。他们说:“朱主席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楷模。”
按照朱武生前遗愿,丧事从简办理,不搞铺张浪费。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他曾经奋斗过的大山深处,另一部分安葬在烈士陵园,与无数英烈长眠一处。
朱武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用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来者:真正的权力,是用来服务人民的;真正的价值,是在平凡中坚守初心。
他的故事,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岁月流转,信念不变。朱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